1、 研究方向与团队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bat365中文官方网站生物传热传质实验室以解决重大临床问题为导向,通过生、医、工融合交叉,长期致力于热物理和生物学的跨学科研究,探寻重大疾病的诊疗新技术。主要研究方向:重大疾病热物理治疗创新技术与医疗仪器、热肿瘤免疫学机制与方法研究、智能医学成像与图像处理、多场景智能感知技术与功能一体化设备。
生物传热传质实验室拥有一支多学科交叉和富有创新进取精神的研究团队。
核心导师
徐学敏
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国家重大数字医疗装备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基金杰出人才。ASME Fellow, AIMBE Fellow,IAMBE Fellow。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生物热物理基础研究及其在多模态肿瘤治疗的创新技术转化研究。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张爱丽
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启明星”人才、称号, 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得者。Medical & Biological Engineering & Computing副主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科技部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子课题等项目。主要研究方向是生物医学中的能量与物质传递应用基础研究及新型精准热物理治疗仪器开发与设计,发表SCI期刊论文50余篇,包括Science论文一篇,拥有授权发明专利十余项。
刘苹
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作为核心骨干协助开展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专项项目、国家科技部“973项目”、上海张江专项等多项重大项目。主要研究方向是多模态肿瘤热物理治疗的免疫学机制以及临床应用及免疫效应研究;多模态热物理治疗与药物、细胞治疗结合疗效及机制研究。共发表SCI(EI)论文40余篇。
孙建奇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科技部重点计划“数字诊疗装备研发”专项1项,作为核心骨干参与科技部“973”项目、上海市大张江重大专项等多个项目,主要研究方向是智能医学影像及其在同步辐射光源和多模态热物理治疗中的应用研究,发表文章40余篇,有多项成果正在产业转化。兼任上海市抗癌协会理事和上海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介入分委会副主任。
杨建龙
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或参与中国和美国大型科研项目十余项;已申请发明专利二十余项,获授权十余项,两项技术已成功转化。主要开展基于光学的精准、微创、智能诊疗方法研究,已在国内外主流同行评议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60余篇;
实验室团队
代表性学术成果
01肿瘤热物理免疫多模态消融治疗技术
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具有颠覆性的热物理免疫治疗理念,发展肿瘤多模态消融微创治疗创新技术,实现肿瘤细胞和微循环原位破碎,大量释放特异性抗原及分子损伤因子,逆转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实现新生抗原特异性T细胞免疫,有效抑制实体肿瘤复发转移。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并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目前,肿瘤多模态消融治疗仪器已成功通过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评审,正在进行多中心临床试验。
02心血管疾病精准诊疗一体化技术
针对动脉粥样硬化介入治疗再狭窄临床难题,提出了基于电、热物理能量的血管病灶三维精准消融的新型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在打开堵塞血管、确保血流通畅的前提下,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并热调控平滑肌细胞增生殖,避免血管再狭窄。研究成果已在IEEE TBME、ASME JBME,Biomed. Opt. Express、Opt. Lett.等领域顶级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并获多项美国、PCT和中国发明专利授权。
2、合作与交流
与学界业内多位领航专家团队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学术氛围自由,鼓励并支持学生活跃于国际学术舞台及企业实践。
3、团队风采
实验室充分重视学生终身能力和品格培养,始终让学生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科研学习上,实验室同学荣获国家奖学金、校友奖学金等多项荣誉,积极参加学术论坛并作汇报,成果颇受好评;课余生活上,学生自主组织羽毛球、读书会等多项活动,锻炼自主能力的同时有利于保持身心健康。在自由自主的培养氛围下,学生们在实验室之外尽情展示风采。
实验室学生取得的荣誉
4、启航未来
实验室累计培养博士研究生22名,硕士研究生48名。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从实验室走出去的同学们在世界各地发光发热,正在成长为具有竞争力的创新人才和领导者。
学术就业:上海交通大学、深圳大学、上海精神卫生中心、麦吉尔大学、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美国密西根大学等。
企业创业:美敦力、联影等医疗仪器行业头部企业和创新创业科技公司。
声明:本推文所涉及的内容均由生物传热传质实验室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及准确性由生物传热传质实验室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