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bat365中文官方网站纳米诊疗团队(古宏晨-徐宏团队)以创新微纳材料与微纳技术为基础,秉承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导向的科研理念,聚焦于纳米功能复合材料、生物检测创新方法、生物检测装备及系统、以及肿瘤新生抗原免疫治疗等研究方向。
1、团队介绍
团队共有教师6名,其中2名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此外还有多位实验室管理与辅助人员,为在读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欢迎生物医学工程、材料、化学、生命科学等专业的广大优秀学子申报!
古宏晨
博士生导师 bat365中文官方网站副院长
主要研究方向:纳米颗粒材料化学合成、表面修饰与生物医学应用、纳米颗粒在重大疾病诊断与治疗的基础及应用研究。
共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荣获上海市“为人为师为学”奖,上海交通大学“教书育人”一等奖。
徐宏
博士生导师 研究员 上海市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
主要研究方向:具有精密表/微观结构的纳米功能复合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其与生物分子相互作用机制研究;基于纳米功能材料与微纳技术的超灵敏、快速、多指标生物检测新方法及其在临床诊断的基础及应用研究。
共发表学术论文90多篇,申请或授权发明专利40多项,专利成果转化率大于70%。荣获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自然科学二等奖以及上海市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奖项。
王耀
博士 硕士生导师 副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具有精密结构的微纳米载体材料设计及生物医学应用、超高容量编码微球阵列及多指标生物检测、无隔离数字式超灵敏生物检测方法学研究。
以第一/通讯作者在Adv. Mater., Small, Biomaterials, Chem. Mater.,等主流SCI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2项、上海市科委项目2项。
徐高连
硕士生导师 博士毕业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
主要研究方向:新型核酸分子诊断技术在癌症早期筛查和个性化治疗领域的开发和应用。
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PNAS, ACS NANO, Angewandte Chemie, Chem Commun, Analytical Chemistry等期刊发表20余篇文章,获得中国专利近20项。
方晓霞
硕士生导师 理学博士 助理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基于微流控芯片的新型微球操控与液滴生成技术研究、微流控多重数字式检测平台的设计构建。
近年来在Acta biomaterialia、Small、TALANTA、nanoscale等国内外主流SCI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上海交通大学医工交叉项目以及多项横向课题的研究。
郭庆生
助理研究员 博士毕业于东南大学
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型微纳材料在体外诊断中的应用;基于微流控芯片平台的集成式细胞分析系统。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Small,Biosens. Bioelectron.,Chem. Commun.,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ACS Omega期刊发表文章。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一等资助项目。
2、团队成绩
1)基于纳米磁性微球的血液筛查核酸分子诊断系统
国际上首次提出了杂化双细乳液制备纳米功能微球的策略,发展了高磁响应、单分散的纳米功能磁性微球的可控制备方法
基于磁性微球为核心载体的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I型)核酸检测试剂盒(PCR-荧光法)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药品注册检验,获得新药证书
2)基于纳米磁性微球的感染性疾病核酸分子检测系统
国际上首次提出了杂化双细乳液制备纳米功能微球的策略,发展了高磁响应、单分散的纳米功能磁性微球的可控制备方法
在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中,团队开发的磁珠应用于上海之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检测试剂盒(荧光PCR法),是首批获证试剂盒之一。
团队也获得了新闻联播、教育部等媒体的大篇幅报道
3 基于纳米荧光编码技术的悬浮芯片系统
获得浙江省重点研发项目资助,通过浙江省第二类创新医疗仪器特别审批申请审查,2019年流式点阵仪、肺癌五项、消化道三项、呼吸道12项进入审批程序
4肺癌EGFR基因全自动化检测系统
肺癌靶向用药指导
3、研究生活掠影
纳米诊疗团队多年来桃李满天下,培育出一大批优秀的学术、教育和科技产业人才,他们在国内外的多个领域发光发热,为生医工的发展贡献力量。以下是几位优秀的毕业生在学业、生活和工作上的感悟和对学弟学妹的祝福,也欢迎各位有志青年加入纳米诊疗团队,用科研的斑斓作为青春的底色,为人生留下最美的画卷。
郭明波 创业标杆
郭明波,2005届硕士,香港大学国际工商管理硕士。历任通用电气、杜邦等知名跨国企业高管,现任贝斯特新材料公司CEO。业余坚持阅读和写作,出版有散文集《此时此刻,即是最好的时光》、《我们都是时光里的路人》。
感言:在上海交通大学就读期间,师从古宏晨教授,进行纳米高分子复合材料的研究。交大7年的学习生活不仅教给了我们科学基础知识,更教给了我们思辨的能力和投身于科技创新的情怀。
寄语:希望学弟学妹们汲取交大的精神,持续学习和成长,成为一个负责任、敢担当、有作为的人。
王祎龙 科研强将
王祎龙,2009届博士,现任同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与纳米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博导,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纳米医学应用技术研究所PI。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Science等发表SCI收录论文35篇,论文总引用次数1082次(截至2020.6),其中3篇论文引用次数过百;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2项,拥有授权发明专利6项(第一发明人),已转让3项。
感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逻辑追问,循道而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寄语:在还没有学会飞的时候被外界的风吹起来飘在空中其实是很危险的。如果想走一段很长远的路,不管是风停了还是风来了,都要学会荣辱不惊。如果真正想做成一件事情,就需要审视是否有强大的内心。外在的东西会影响到我们的情绪,但是如果一直盯着脚下,就会忘记自己真正要去的那个地方。不管选择怎样的人生,我们都要有所担当!
陈凯敏 青年学者
陈凯敏,2014届博士后,现任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系副教授,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系副主任;研究方向:功能微球、功能涂料;已发表SCI论文41篇,被引800余次,H指数15。
感言:在整个研究期间,古老师、徐老师在研究方向,特别是应用导向方面对我们提供了极大的帮助,特别喜欢这里的科研氛围。除此之外,每次的大组会也印象深刻,有论文发表的first author演讲,还有马老师的人生经验和肺腑感悟。
寄语:在这里,你将会领略到科研的魅力,还能体会到知识直接服务于社会的兴奋;在这里,你还会有人生问题解惑的导师组;在这里,你会在得到各方面的提升,加油吧,后浪!
张鼎晟子 技术人才
张鼎晟子,2018届博士,现任默克化工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应用解决方案诊断事业部)现场应用科学家。
感言:交大生医工是像一个开放、包容且国际化的舞台,不仅拥有全球最先进的灯光舞美,还能给我们提供很多锻炼各方面能力的机会。很荣幸能成为纳米中心的一员,有孜孜不倦的师长,有活泼可爱的同门。古老师的教诲发人深省促人成长,徐老师的关爱深入人心,同门的情谊也成为了我们相互鼓励与未来前进的力量。非常怀念在交大的时光,那是一段值得回忆的青春岁月。
寄语:纳米中心是一个时而严肃时而欢乐的实验室,希望师弟师妹们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提高学习效率,多看文献多思考,多与导师交流沟通,才能在科研的道路上事半功倍
声明:本文章所涉及的内容均由古宏晨课题组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及准确性由古宏晨课题组负责。
供稿单位 | 党政综合办
作者 | 方晓霞,虞汶颖
审核 | 古宏晨